早晨7点30分,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大街上,赶往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上班的职工,组成了一道汹涌的自行车洪流。国际航空部件厂英宇航A320Ⅱ阶段机翼后缘总装班班长万胜强也在此时走出家门,骑上自行车,汇入这股洪流中。7点45分,万胜强到达单位,换好工作服后,清理工作现场。8点钟,上班号响了。参加完班前会和厂里的SQCDP(安全、质量、成本、交付、人员)一级会议后,8点30分左右,万胜强回到自己的班组,开始繁忙的工作。
在工装台上,这位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很快加入了工友们忙碌的队伍。在生产作业现场,他们的身影看上去平凡朴素,如同长达17米的机翼后缘上那数不清的寻常铆钉。但是,每一颗平凡的铆钉都如一架无声的记录仪,记录了一段平淡却充满磨砺的成长之路。
1996年,从西飞技术学院钣金铆工专业毕业的万胜强,被分配到从事国际航空部件转包装配项目的西飞国际航空部件厂,从事飞机铆装钳工工种。20岁的他那时充满了自信:“在学校的时候,钻孔也练过,打铆也练过,进厂的时候想着,我至少上手没问题。”
但这种自信却很快受到了打击。国际航空部件厂的技术环境与国际接轨,那些在学校里从没见过的新工具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有一次,正处于学徒期的万胜强观摩自己的师傅用风动锯修整飞机蒙皮。他觉得挺容易,于是跃跃欲试地向师傅提出要自己动手。结果如何呢?开动机器后,一起锯,没拿稳,居然跑偏了,把蒙皮划了一大道。“别提了,差点就把那么贵的零件给废了。”说起当年自己的窘事,如今的技能大师万胜强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幸好,他遇到了一位态度随和、教学认真的师傅,耐心地指导他。与那台让他差点闯祸的风动锯反复“斗争”了好几次之后,万胜强终于征服了这个不太驯服的家伙。深深吸一口气,起锯,拿稳,手臂力度均匀,克服震动带来的干扰,垂直朝着要修的零件靠过去,直线前进……伴随着风动锯的嘶鸣,金属碎屑迸出来,再看看,修整后的金属蒙皮边缘平整。师傅夸奖他:“悟性不错,学得挺快!”
但万胜强却觉得,要把活干得精致,自己还差很远。苦练,成为万胜强对那段日子的简要概括。“打好基本功,没啥捷径,就得靠练!”上班的时候,师傅说要领,他认真看、认真记,多问为什么,多总结关键点。师傅手把手教的时候,他认真体验师傅使用工具时的角度、力度和节奏。师傅教完之后,他再仔细分析技术文件、图纸上的产品结构,做到烂熟于心。下了班,他就把所有飞机铆装中能接触到的新工具都拿过来,在工装台底下的铝板、报废的产品上拼命地练,练对各种工具的手感,练打铆的节奏和力度,练钻孔的精确度,练如何保证蒙皮表面铆钉的齐平度……
对于万胜强所在的工种来说,他的工序是把飞机小零件、小组件组装成大部件,比如组装机翼的一部分、机身的某一段或一个垂直尾翼。这是飞机制造比较关键的阶段。由于飞机的零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昂,材料千差万别,形状结构较为复杂,再加上飞机蒙皮严格的流线造型和波纹度要求,飞机部件的铆接质量发展要求极为严苛。
铆接装配,难就难在各种零件外形的协调关系上。两个零件协调是简单的协调关系,但飞机部件动辄好几层零件的协调关系往往就很复杂了。每钻一个孔,万胜强都要对自己进行一场技能考核:垂直度如何?有没有导致零件的边距超过公差?符不符合图纸要求?和师傅钻的孔比,差在哪?最后再给自己打个分。通过勤学苦练,半年后,他终于能独立操作了。
1999年初,国航厂举办了一届青年职工技能比武大赛。那一次,万胜强一鸣惊人,取得了全厂第一名的好成绩。恰好此时,厂里拿到了意大利航空公司ATR72机身16段的研制项目,他被调去参加这一个项目,并担任班组长。
许多年后,他仍然认为,那是他参与的第一个试制项目,让他经受了很多新的考验,也获得了新的成长。
万胜强在装配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折弯梁的装配。这个折弯梁本身构造和形状就很复杂,每架折弯梁零件送来时都有问题,装配后的部件外形与蒙皮不贴合。当时,总是要零件车间的工人到装配现场来敲修,这样的流程非常耽误时间,快了一个小时能齐活,慢了两个小时都不一定完事。
这事,万胜强很着急。他觉得,不能只靠敲修来处理问题,应该从源头上想办法。
“最后,我们想出了对零件原始模胎修补和改进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现场取实样试验,敲修一架取个实样,连续取5架份,用敲修装配后的部件外形要求来反推模胎的参数,最终改进零件模胎。这是个费时费力的“笨办法”,但只有这样才可以拿到最精确的数据。连续4个多月的时间里,万胜强带着班组,一架份一架份地现场装配、敲修,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地取样、测量,最终推敲出了理想的零件模胎。这个改进,使每架份装配的生产周期节约6小时。
在这一个项目中,万胜强强烈地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的技术工人,并不是只要有一双巧手就行,得用脑子工作,会创新,能设计,懂配合,愿吃苦。
2004年,万胜强受命投入波音737客改货项目。回忆起十年之前的这一个项目,万胜强最深的印象就是:“时间太紧张了!”难度很大,工期却只有一个月。领导严肃地告诉他和他的同事,这一个项目关系到外商对工厂的加工能力判断,直接影响到公司能不能拿到后续项目,所以,“这是个不允许出意外的活”!
万胜强顿觉压力大增。但是他告诉自己:“活儿急,心却不能急!”理清装配的重点,调配人手和资源,才能心里有底:这个项目一个工装上要铆接七根到八根梁,每根梁都不一样。每上不同的梁,都要选不一样的压紧件和定位件。如果选配错误,工夫就全白费了。所以,首先得带着大家把产品的图纸和工装选配烂熟于心。
这个项目零件协调关系还比较多,最多需要铆接叠在一起的4层铝合金零件,必须严格把控钻孔的垂直度和边距,用上螺栓连接的地方,还应该要考虑孔的精度。这些得格外的注意,要不零件就报废了!
分析完技术难度,万胜强又把班组成员的特长和短板都梳理了一遍。他把班组成员迅速分成小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技能熟练、经验比较丰富的技能工人,则负责最关键的地方,在装配前负责零件定位,再告诉青工怎么装配,以减少出错。
这样紧张的节奏,伴随了万胜强和他的工友们整整一个月。每天走出厂房,满天的星光代替了厂房里亮得刺眼的灯光。
这一个项目最后准时、高质量地完成了。“波音还给我们发了一个小本本。”万胜强用双手在空中画了一个小长方形。但他说的“小本本”可不是一般的荣誉,那是“波音信得过员工”证书。根据美国波音公司的传统,凡获此殊荣的职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被解雇。2004年10月,万胜强他们成为亚洲第一批获此殊荣的工人。
中午12点,下班号响起,万胜强离开厂房,从自行车棚取出自行车,向家的方向骑去。
家,是他最可靠的港湾。他和爱人都在西飞上班,但有父母在,中午总有热腾腾的饭菜,接送孩子也不用自己操心。家,也是他力量的源泉。家人,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谈起父亲,他满是崇拜:“我爸也是西飞技术工人,但技术比我好得多了。”小时候,从事地面设备制造的父亲,总是把他带到厂里,在工具与机器的敲击声中,万胜强耳濡目染,对技术工人的工作产生了好感。
如今,万胜强也和父亲一样,有了爱思考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很多年前,父亲是他的偶像。而现在,他已经成了父亲的骄傲。
2004年年底,万胜强开始参与英宇航Ⅱ阶段试研制工作。为了这个项目,万胜强被派往国外接受培训。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受训。万胜强发现,在铆工这个行当里,“国外的工装工具比我们先进得多,对产品质量能起到更大的保证作用。”
回来之后,他很快就遇到了要自己琢磨的东西。在英宇航Ⅱ阶段研制中,小小的定位孔考验了他的耐心和智慧。
当工序进行到装配内侧接头与主起肋时,要铆接重叠的3层零件。按照传统的做法,是先钻两个穿透3层零件的定位孔,再固定钻模然后钻孔铆接。但这3层零件的厚度加在一起有35厘米厚,雪上加霜的是,3层零件构成的是个狭小的空间,敞开角度还不直接面对视野,要制出较垂直的定位孔,即使是技术熟练的工人,也很难保证。如果后期再校正不好,这3层昂贵的零件就可能报废了。
万胜强觉得,这不是办法,不能这样拿零件冒险。他通过你自己多年来的装配经验,琢磨出了一个办法:用台阶状的定位销棒固定钻模和第一层零件,用套上钻套的弯钻透过钻模上的孔钻出穿过3层零件的定位孔,就能保证垂直度。
这个方法一试,不仅一名中级工就能保证钻孔的质量,时间也快速缩短了,从原来至少需要20分钟甚至没办法保证时间,到现在5分钟到10分钟就能钻完定位孔。这一方法,从此在这一个项目上被一直使用,并申请为正式工装。
这样琢磨出来的成果还有很多,防止损伤零件的凸头铆钉拆钉器、零件表面打磨修整法,都入选为优秀操作法并获奖,在企业内部广泛推广。根据不完全统计,万胜强在工装工具、工艺方法上的小改小革和发明创造每年都有10余项。
面对成绩,他坚持称:“我做的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用小改小革使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但是,从只会简单的钻孔铆接到掌握复杂的飞机部件铆接技术,再到能够从复杂的工序中提炼出更简单的操作方法,这其中的飞跃并不简单。
历年来的奖项记录了他的优秀:2000年-2013年,万胜强每年均被评为公司级劳动模范;2004年9月,获航空技术能手称号;2004年12月,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5月,获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2008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12月,获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2011年12月,获评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2013年10月,获中央企业“五四”青年奖章。
下午两点,万胜强又从家出发了。他两点半到厂里,6点半下班,如果任务紧还要安排加班。万胜强觉得,这几年来,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而这种压力,和他看到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
他看到,外商对他们的认可度慢慢的升高。他还看到,厂里这些年来对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奖励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好制度炼出好工人”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原则。
这一切,让万胜强欣喜,也让他觉得,还需自我加压,继续提升。跟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看过的铆工书籍中的知识渐渐显得陈旧,互联网给了他新的平台。他从网上搜索有关加工抽钉、冷胀孔工艺的模拟视频,还订阅有关飞机维修、飞机装配的电子杂志。
最近这两年,他用上了微信。西飞公司有个劳模沙龙,由各院所、厂里的各工种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组成,每年会有一到两次的集体座谈会,平时,大家就用微信流技术经验。万胜强也是其中的一员。“当有必要了解其他工种,比如数控加工、钣金、工装制造等方面的知识时,我随时都可以向那些领域的专家请教。”
另外一部分压力则来自工作职责的增加。万胜强这样的技能人才,需要在技术传帮带和班组管理上倾注更多的心力。
“平时随和,带徒严格”是大家对万胜强的一致评价。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对求教的青年职工,他愿意倾囊相授,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徒弟们有问题能随时找到他。但是,他的要求很严,“当我的徒弟首先得会吃苦”。
万胜强现在的徒弟郭羽菲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平时,万胜强可没少被这个“没大没小”的小徒弟揶揄:“师傅,您最近头发怎么好像又少了啊?是不是又在思考啥技术难题呢?”到了工作时,郭羽菲可不敢开玩笑了。郭羽菲上学时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可以说和铆工这个工种风马牛不相及,现在负责的也只是产品的清洗排故,但万胜强对她的要求可一点也不松:工段上的所有工序和技术,她都必须独立掌握,哪怕是不同风钻的使用方法,如何掌握钻孔的角度,师傅都要考察。
十余年的时间,万胜强已经带出了9名徒弟,而他带出的没有签订师徒协议的青年技术工人也有20多人。他的徒弟牟妙宁还被授予“航空技术能手”称号,成为新的技能人才。
万胜强不仅是个会钻研技术和严格授艺的技能大师,还是个懂得鼓舞人心的基层管理者。2012年年底,万胜强总结出班组质量轮值控制三步法,2013年又在实践中将其演变为五步法,通过班组成员轮值管理和相应的奖惩制度,提升班组整体生产质量。现在,班上所有的精益改进项目,哪怕是小到一个设备、工具怎么摆放,都是大家共同思考提炼出来的。
在班组建设上,一向谦逊的万胜强有自己的“野心”:“我们班现在是公司红旗班组。但我希望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我们班能成为行业内、全国范围内都知名的优秀班组。”
2011年,西飞成立了以万胜强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有西飞知名的铆装钳工技术工人,还有西飞学院的教师和技术人员。2012年底,工作室完成了公司技术学院院校校本教材中关于飞机铆装钳工工种部分的编写。工作室还针对波音转包项目,就技术工人怎么样提高产品质量和技能进行了两期培训。现在,工作室中的很多人还参与到公司技术学院开展的技术学校示范校建设活动中去。万胜强很有底气:“我们的工作室可不是一块空牌子。”
“我们”是万胜强口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我们”的项目、“我们”的成就、“我们”的飞跃,每一项他都记得很清楚,就连属于他自己的那些荣誉,他也觉得应该归功于“我们”。他说,假如没有团队,“我的技能再强,也毫无用武之地。”所以,他愿意承担肩头的重压,为“我们”的腾飞贡献力量。因为他觉得,只有推动公司进步的技能人才慢慢的变多,自己才能越来越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