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主席当时与一冶一名普通青年技术人员、后来成为一冶总工程师的潘正德亲切握手的照片。
当时,刚从工地下来的潘正德听说毛主席要接见,找同事借了件干净的工作服,穿着双布鞋就去了。潘正德曾回忆说:“毛主席亲切地招呼我们到他身旁,还一一给我们递烟,我这只烟,后来大伙你传我递,都舍不得吸”。毛主席接见时候穿的布鞋潘正德珍藏至今。
在现场,主席询问钢铁生产情况,指示说,“发展工业要以钢为纲”,问到:“建设现代化的工业要多少钢?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要多少钢?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要多少钢?”领袖胸中装的是共和国发展的大战略、大布局。共和国领袖的教诲和对一冶员工的关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一冶人为圆祖国钢铁梦而矢志不渝。
▲这幅版画作品《毛主席来到武钢工地上》,这是当时武钢一号高炉投产毛主席视察一冶工地,一冶版画作者联合创作的一幅作品,作品中毛主席带着的竹制安全帽,据说这是毛主席唯一一幅戴安全帽的艺术作品。
中国一冶为钢铁而生。为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状况,为实现“钢铁过关”的宏伟目标,1952年,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黄石建立“315厂”筹备处,在华中地区筹建新的钢铁工业基地。大批党政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怀揣“钢铁圆梦”的理想,从全国各地陆续集结到“315厂”筹备处。同年12月27日,“315厂”筹备处改组为华中钢铁公司。
1954年11月1日,国家重工业部对华中钢铁公司进行改组,分别成立武汉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建设公司,中国一冶,由此诞生。
▲1974年9月7日,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破土动工。该工程是武钢从西德、日本引进成套设备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国一冶主要承担了冷轧薄板厂及其他30余项公辅配套设施工程建设。
1979年全部建成投产,该项目的建成,使武钢拥有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冷轧薄板生产技术,从此我国告别了薄板依赖进口的历史。该工程被评定为国家优良工程。
1984年,武钢对四号高炉、三号平炉、三烧结和五号焦炉同时实行大修改造,要求在百余天内四大工程全部完工。规模之大、工期之紧、技术之难、条件之苦,前所未有,号称中国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淮海战役”。
“四同步”大会战,中国一冶调集的实施工程人员多达一万余人。在狭小的施工平面上,千军万马科学组织,统一调度,令行禁止,多层次、多工种并行作业,“空间占满、时间延续”,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硬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了任务,打了一场高水平的速决战。
此后,中国一冶又相继完成了武钢高线、新三号高炉、三炼钢、二冷轧、三硅钢等一系列续建、扩建、新建工程,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一路写下新的辉煌。
▲武钢新三号高炉工程,引进了德国、法国、荷兰等8个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具有当时世界领先水平,高炉容积3200立方米,是当时国内第二大高炉。工程于1991年10月建成出铁。该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武钢高速线年完工。该工程设计年产70万吨优质线材,规模居国内之首。该工程荣获鲁班奖。
▲武钢三炼钢工程是武钢年产“双七百”万吨钢铁的核心项目,也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50万吨。工程于1997年建成投产。
▲武钢烧结厂第四烧结车间是武钢实现年产“双七百”万吨钢铁的关键项目之一,工程于1998年完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武钢二硅钢环形加热炉是世界最大的环形加热炉,其外径达61.1米。2005年建成投产。
▲武钢二冷轧工程是当时国内顶级规模、板幅最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冷轧生产线日建成投产,荣获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
▲武钢三硅钢工程为国际一流、国内最先进的硅钢生产线,是武钢“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工程于2008年竣工投产。
▲武钢冷轧镀锡板生产线工程采用了当今世界同类机组中最先进、具有一流水平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工程于2014年7月30日竣工,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